第五十节 寺庙得机缘-《风云傲雪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2/3)页
    于普自由习读武术,练得一身好拳脚,行这武僧之礼,无可厚非。
    谢相才压制心境,平稳气息,默默看向于普。
    于普咧嘴一笑,弯曲的右腿缓缓抬起,随即用手抓住脚踝,将右腿悬空竖于脑侧。
    一套动作行云流水,毫不拖沓。
    “小公子,你也来!”
    听着于普的朗笑声,谢相才一愣,连忙摆手拒绝。
    脚底木桩忽然上升了几尺。
    少年神色僵硬,脚底木桩又是上升几尺。
    见状,谢相才不敢再犹豫,生怕木桩再升高几尺,连忙身子摇晃地抬起一只脚掌,颤颤巍巍地朝更高处挪动。
    于普憋笑,故作镇定。
    “噗——”
    憋着一口气的少年忽然泄气,脚底不稳,身形跌落木桩,重重摔落在地。
    “嘭——”
    谢相才背朝地重重砸在地上,片刻之后他两手不知捂哪儿地挣扎起身,表情十分精彩。
    少年龇牙咧嘴,怒目看向于普。
    于普强作矜持,背过身去,背影不住晃动,“哈……额……这个……小公子……没事,再接再厉!”
    谢相才涨红了脸,却是无言以对。
    他长吐出一口气,只得再度心惊胆战地掠上先前那根木桩。
    有了前车之鉴的谢相才,这次刻意将放于木桩之上的左脚降低了一些重心,平摊到了右脚之上。
    此番单脚站立的时间显然是多上了几息,不过右脚的重心无一时变得极为沉重,少年整个身子向右倾斜,没多久再次摔落在地。
    谢相才有些恼火,插着腰看向于普的背影,沉默片刻之后又一次掠回木桩。
    少年回到木桩之上,略微低头,陷入沉思。
    就在此时,于普回转过身,看向谢相才道,“罢了罢了,不逗你了。方才那是走桩功上层的招式之一,先前只是为了看你出糗,哈哈哈哈。现在和尚我正式教你第一步,踏桩功。”
    于普武学虽未拜入任何一门,但拳脚路数师承了然大师。
    了然虽已坐化,但曾以走桩得大道、悟轮回。
    这份机缘,是七公子叫他给谢相才的。
    虚为走桩,实为悟道。
    于普一抬手,一股劲气将谢相才托上木桩。
    心声相继传入谢相才耳中。
    “起势!”
    谢相才神色倏地肃穆,屏息凝神,劲气翻涌,刹那之后身形掠上木桩。
    “拳以肘收抱于腰侧,拳心向上,目视左前,吞气。”
    少年按部就班,一句一动。
    瞬息之后,一根木桩拔地而起,出现在谢相才身前右侧半步之处。
    他试探性地抬起左脚,跨步放在右前方凸起的木桩上。
    重心微微向前,直至双脚持平,身体站稳。
    迈步到站定这两式,唤作“上桩”与“站桩”,双腿屈膝半蹲,上身挺拔如枪。
    走桩分四式,同曰其四,步步为营,讲究一个稳扎稳打。
    北派武僧走桩如履平地,身形矫健如飞,更进一步者,无需催动内在原生之力便可以点水而飞,借风而行。
    走桩之时,谢相才时不时地在脑海中冥想。
    沉思即冥想,冥想即悟道。
    许久之前七师兄教自己练功,说过“道法自然”、“自然万物”这两个词语,按照师兄所言,自然之法可通万物,万物皆是其理、皆在其中。
    少年沉思间,心神已是悄然流转三庭。
    古书中常言,人有三庭,下庭、中庭与上庭。
    得天势之人,三庭即通,万法便在其中。
    下庭与武根相通,为武者气之根本。
    中庭于心,内驱五脏六腑、外化三魂七魄。
    上庭于百汇,吸纳天地气入体,滋养全身。
    三庭之间有两眼。
    上庭中庭之间为明眼,位于双眉之下。
    中庭下庭之间为阴眼,隐匿于五脏之内。
    明眼人人皆开,可观鸟兽自然、天地山河。
    阴眼之说玄之又玄,常常是听闻其声不见其形。
    谢相才在某一刹,只感觉万籁俱寂,耳畔声响尽数消失不见。
    他竭力睁开双眼,但是周围却一片漆黑。
    呼吸声格外沉重,仿佛天地之间仅有这此起彼伏的声音。
    不远处,于普眼瞳微缩,身形掠下木桩,神识冲破桎梏来到谢相才身前那一点白光之前。
    一时间,于普自愧不如。
    练拳二十余载,法号为普度的年轻和尚境界势如破竹,跻身武道六境。
    五年时光打磨拳意、打通三庭,迈入半步七境。
    武道一途年轻一辈中,于普可谓是已绝高峰,一览众山小。
    但是如今,他面对桩上这十六七岁的少年,忽然觉得自惭形秽。
    他双掌合十放于胸前,垂下眼帘口中低声默念的,竟是那僧家法言。
    木桩之上,身处黑暗中的谢相才,眼前陡然迸射出两道璀璨白光,白光直攻心门,将堵塞许久的三通之窍彻底打破。
    佛法普度,天际之中一缕阳光撕开云层,从谢相才上庭处一直贯穿至下庭。
    言出法随,此言极是。
    霎时间,安康寺满座哗然。
    本围坐在大殿之中的一众诵经僧人,此刻纷纷起身走出大门,抬头仰望冲破云层的一缕佛光,佛光笼罩处,竟是一袭黑衣的俊秀少年。
    少年周身气浪翻涌,三庭之内金光萦绕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