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6章 进山-《大弹道》
第(2/3)页
接下来的路不像是前面的湿地,两天两夜就能走的出来,从舒城县经过大别山风景秀美的风情谷,抵达霍山县这段短途就足足七十多公里,而这只是进入大别山的前奏,在霍山县还能有个停歇。
真正的山路将是从霍山县进入大别山的主脉,一路南下抵达罗田县需要经历一百六十多公里,中途这一路的黄埔师生将不在中途停靠,生活所需物资除了手中的枪去打野,就将只能通过空投的方式获得。
这将是一段漫长的山路。
中午,黄埔师生们整装完毕之后,开始向大别山区进发,基本上每个人手上都多了一根竹杆作拐杖,上端缠着布条。
走山路对膝盖是一种考验,很多像李崇这样从小生活在平原地区的子弟们,从来都没有在群山间跋涉的经历,尤其是大别山区这种忽上忽下的无规则起伏,负重之下很考验一个人的膝盖。
李崇好太多了,积年累月的练武让他的膝盖承受能力很强,但是几个人的速度不能加快集体的行军速度,整体行军速度是缓慢前行着。
一进入浓密的树林里后,气温直接比裸露的外面低了四五个度,这个时候是冬季,落叶铺满了山间,虽然有阳光照的进来,但是气温比零点高不了多少,走了半天都没有热的感觉。
按照昨晚老猎户的说法,山区阳光明媚的日子不多,这个时候的方向也是最容易识别的,别的不谈,就看地上的树影就能判断个大概。
更准确简单的办法就是把手中的竹杖竖直的往地上一插,地上映射出一道影子,一只脚的脚尖踩住影子的末端。等个几分钟,影子就会随着太阳的运动逐渐的移动,然后另一只脚踩住移动后的影子末端,两个脚尖的连线大致就能形成一个东西走向的线来,当然这个有点儿耗时。
一路上前面的教官走走停停,眼睛不时的看着地上的树影和手中的指南针。在这地界上,黄埔的教官们也不能和那些老猎户们比,他们不用任何参照系就能在这树干密密麻麻林立的山间轻松穿越,对于他们而言,已经不需要去停下来辨别方向了,他们常年生活在这里,已经形成了心感。
在黄埔师生们眼中没有区别的树木竹林,在那些老猎户的眼中却是不一样的,每一个草树木都在为他们指明方向。这就像老家的芦苇荡,外乡人一进去就走不出来了,而在里面从小玩到大的本乡人却是如鱼得水,轻轻松松的钻来钻去,从来都不用刻意停下来辨别方向。在芦苇荡里,李崇就有这么一股感觉,不论自己身处在那个旮旯里,心中都有一个说不出来的方位。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