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3章 军旅文学的自由王国-《文豪1983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物资短缺,腐败泛滥,河内医院的点滴瓶是反复用的,病人买不到药,家属上黑市抢购维生素。

    《共同社》发布的新闻上道:“一次重大转折就发生在我们面前,这个狭长的海岸国家,现在从北到南都意识到,经济是他们当前最为重要的问题。他们不得不解决这个问题。”

    河内用极短的时间就走完了从计划到市场,虽然前线那些人似乎才刚刚得到和平,但实际上,河内这边早已于去年就成立第一家外资制衣工厂。

    这些举措实行之快,而民众接受的速度之快,甚至让人觉得这里早已孕育了一种决绝的力量,这些年的战争毁灭了这里最后一丝耐心。它的外在似乎仍然有余力,而内里早已千疮百孔。

    得知越南要改天换地了,《法新社》的记者们也来到胡志明市。

    法国人曾殖民过越南,对这片土地很有感情,尤其是西贡(胡志明市)这个地方。几名法国记者前往西贡采访,却发觉那里的越南人对高层冷漠得可怕,态度甚至不如对殖民政府。

    这群法国人在自己的报道中写道:

    “我们来到了越南经济最发达的城市西贡,越南老百姓把那些执着于打仗的领袖塑造为一个狂人符号,称呼他们为‘战争延长者’,为了他们自身的王图霸业摧毁了越南两代男丁。”

    “七十年代,越南的主战派提出全民皆兵,把农村小孩送进战壕,把山林改为游击基地,多年下来,平均每十户人家,只有两名壮劳力还在地里。这种穷兵黩武程度,在人类历史上是罕见的!”

    “越南残酷的减丁现状,已经快接近于二战后期的苏联,然而,苏联是因为遭受了德国人的侵略,不得不打下去;而越南却是主动出击,同时在柬、泰、中三线作战,最终一无所获。”

    裴顺化在牢房中看到这篇法新社的报道,心中长叹一声。

    好在越南人无需打下去了!混乱后,一系列斗争结果逐渐明朗。

    “咔擦。”一道沉重的铁门声音响起。

    这天,裴顺化的禁闭期结束了。

    这个因在老山前线采访而闻名的宣传科大校,也得到了机会前往北方。高层点名携带他去参访,也许他还能再见一次余先生。

    离开水泥屋子,重新呼吸到新鲜空气,裴顺化感到心旷神怡。

    “我也算比书中的结局好吧!书里面的人都死了,起码我还活着。”

    在胡志明市的新一机场,裴顺化发现到处都是一本名为《共同警备区》的。

    这些黄头发蓝眼睛的鬼佬,津津有味的翻阅这本的英译枪版。见到他来了,有个人主动道:“我观察你很久了,你会不会说汉语?”

    “你认得余切?”裴顺化说。

    “我怎么不认得?我是他事业上的亲密合作伙伴,我叫金介甫,海外最知名的余学研究者之一。”金介甫道。“你现在看到的英译版,正是我来越南翻译的,因为其中对中华文明之于现代民族国家士兵的细腻描写,简直称得上精妙!它在德国那边获得较大的影响!”

    “这本书怎么会和德国有关系?”裴顺化惊讶道。

    “德国总理科尔推荐了这本,他说这是‘古老文明施加于现代民族国家的幽灵’!是不是很夸张?当然了,这是有原因的,科尔是个善于攫取名气的政治表演家,他在推动东西德的统一,整天兜售他那一套说法……”

    德国总理竟然认识余切?

    而我竟然能在胡志明市遇到余切的研究者?

    我还和这位作家调研了近一个月?

    裴顺化真有种荒唐的感觉,他在牢里面关了不过三四天,就是算上交通用时,前后也不过一周。

    怎么就像是穿越了一样?出来后天翻地覆了!

    “余先生这么出名吗?”

    “当然!”这个加拿大白人表露出毋庸置疑的态度。“他会成为中国本土走出来的,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人,要么是今年,要么是明年。”

    ——

    与此同时,余切已经出现在了南海。

    他所乘坐的舰艇是我国首款远洋训练舰,679型航海训练舰。

    说是远洋训练舰,实则受限于工艺,在南海转转就不错了。该舰两年前出访美国夏威夷,期间输油管破裂等问题不断,到达美国港口后,又发现舰船的舷号都掉了一半。
    第(2/3)页